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工作高度重视,就推动能源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考察时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殷殷嘱托,催人奋进。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抓稳端好能源饭碗,2023年,我市实施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东营能源集团应运而生。集团自成立以来,铆足干劲,紧紧围绕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发力,奋力谱写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形成抓好能源安全的强大合力
(一)实施国资国企改革,一体推进部署能源工作。2023年6月7日,全市召开了全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部署改革攻坚任务,构建起“1+2+5”国企发展新格局,凝聚起纵深推进国企改革的共识和力量。组建东营能源集团,是我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更好地发挥区域能源优势,集中力量做强能源特别是新能源板块,有力助推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一以贯之”重要指示精神,结合集团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公司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改革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制定管理制度,先后出台《党委工作规则》《董事会工作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等制度规定,进一步厘清各法人治理主体权责边界,规范班子议事决策程序,确保依法履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探索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和“领衔攻坚”“揭榜挂帅”“内部创业”“人才绿色通道”等四项制度实施,激励引导干部员工创先争优,充分释放工作潜能。
(三)聚力争取“AA+”信用评级,加快推动公司上市。为提升综合实力,实现产业化转型升级,集团成立以来全力推动信用评级工作。2024年6月28日,经国内权威评级机构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评定,集团获得AA+主体信用评级,体现了评级机构和金融市场对集团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充分认可和坚定信心,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拓展业务领域,参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集团坚持目标导向,引入知名辅导机构,对集团上市条件、路径、措施等进行详细梳理,分步实施加快推进,争取早日实现板块上市。
二、坚持项目为王、稳中求进聚力争创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一)抓好项目“牛鼻子”,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谋划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实施总投资近百亿元的11个光伏发电及储能配套项目,其中过亿元项目9个,按照“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完善全链条闭环推进机制,加力提速项目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其中,东营辉阳16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成为全省单一企业获批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全省首个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投资建设500千伏配套电力工程的项目。2023年,集团下属清洁能源公司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四新”经济领域先进集体。
(二)唱好光伏运维“重头戏”,打造标准化、数字化、智慧化清洁能源运营体系。搭建智慧新能源信息化平台,培育光伏运维专业化队伍,以数字化为推手,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旗下新能源电站的透明化管理、自动化运维、智能化诊断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全面满足电站管理生命周期中各层级需求,最小化生产运行维护成本,最大化提升电站价值,保护电站核心资产。建设“两个中心、一个平台、两级部署、七套系统”,全方位展现各电站数据,接入容量2GW,建立包含决策分析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系统、无人机巡检系统、数字孪生系统等系统为一体的集中运维管理平台。
(三)打造储能统筹“新标杆”,全力推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投资27亿元,实施东营津辉795MW/1600MWh集中式储能项目,打造全国储能领域新标杆。东营津辉795MW/1600MWh集中式储能项目与165万千瓦国家光伏基地共线并网,有效解决风光大基地送出断面受限问题,推动构建源网荷储协调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该项目为目前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也是全国首座500千伏电压等级与光伏大基地共线并网的电站,被列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1万吨,年均减排二氧化碳52.64万吨。2024年6月28日,东营津辉795MW/1600MWh集中式储能项目(一期)在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顺利并网投运。另外,集团深入梳理产业图谱,聚焦产业链关键节点、空白环节,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深入拓展储能集成全产业链合作,开展储能pack产品和集成业务等延链补链项目,持续加大引领性项目招引力度。
(四)打好地热开发“先手牌”,全力推动地热能综合利用。抢抓政策机遇,用好油地融合平台,全力推动地热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和综合利用开发试点。统筹了互不影响协议签订工作,解决了东营市长久以来地热、油气矿权相互压覆、地热资源无法合规动用的难题。推进矿权手续办理,累计投入资金超一亿元,通过摘牌、探转采方式累计取得20宗地热矿权(矿区面积429平方公里),为180口地热井办理了矿权手续,解决了区域地热资源违规违法乱开滥采的问题。规范存量地热井管理,建设绿色智慧地热开发利用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流量、水位、危险气体等数据在线监测、查询预警,确保地热运营可控在控。目前,全市矿权范围内地热供暖面积已达457万平方米、设施农业供暖面积已达39万平方米,年节省标准煤1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4万吨,为民生保障和区域减排降碳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牛庄清洁供暖“无烟小镇”和华泰金融中心—吾悦广场片区中深层地热能替代燃煤供暖2个项目被列入山东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另外,集团下属鲁源热力公司(原市供热管理处)“事转企”后,结合工作实际,加大清洁能源替代力度,组织实施东营新型城市清洁能源供热项目(一期),对300万平方米供热区域实行地热能替代,建成后将大大压减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人才引育、招商引资聚力打造新能源开发利用典范
(一)提升人才技术“竞争力”,切实增强能源人才综合素质。搭建校企平台,与西南石油大学围绕智慧能源建设、热源开发、供暖热源替代等核心业务,就人才输送、创新平台共建、创新实验室合作、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合作创建油气绿色智能勘探与开发现代产业学院,并进行了省级申报;与市技师学院建立校企人才培育联动机制,围绕供水、供热业务,在定向培养输送一线工人、开展冬季供热业务实训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与中国能源研究会合作,培养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强化内部挖潜,组织干部员工赴改革开放一线参加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充分挖潜内部人才资源,多措并举激发人才工作活力,切实提升能源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技术骨干带头攻坚,率先实现山东省首个500千伏电压等级接网。以人才培养驱动能源板块高质量发展,开拓性实施零碳BIPV渔业养殖循环产业园项目,成功列入工信部第4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巩固了我市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打造共赢合作“新高地”,做好能源产业招商文章。紧紧围绕新型储能、地热发电等新兴领域,扩大“朋友圈”、做强“资源库”、拓宽“线索源”,力促产业招商提质增效。加强战略合作,用好国企金字招牌,加大与县区开发区、市直部门单位、行业头部企业、金融机构沟通对接力度,先后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恒丰银行东营分行、宁德时代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新能源开发、闲置资产利用、招商引资、债券发行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